
2021年終歲末之際,《中華檢驗醫學雜志》在第44期第11卷中刊登并發表了《專家論壇:重視自身抗體精準定量檢測》一文。作為醫療行業從業者,禁不住給自己倒了杯熱茶,清空思緒,來一次精讀之旅,以期從中汲取專家思想的精髓。
首先,從此文的內容和表述可以很清楚地推測出該文作者是一位從事臨床風濕診療的一線醫生。正所謂“春江水暖鴨先知”,作為一線臨床醫務工作人員,作者深知自身抗體在風濕免疫疾病臨床精準診療當中所發揮的重要意義和價值,而且也借助文章呼吁臨床實驗室能夠為臨床提供符合精準診療的定量檢測報告單。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而醫者的最大初心就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臨床醫生的服務對象是廣大患者,而檢驗服務的直接對象就是臨床醫生。對于多系統和多臟器受累的風濕免疫疾病而言,針對患者的臨床診療更應該強調嚴格遵循“循證醫學”的原則。自身抗體作為風濕免疫疾病診療過程中的重要指標,如果臨床醫生僅僅只能看到“定性”結果,那么所謂的“循證醫學”的原則又何從談起。所以作者有感于目前國內大部分自身抗體檢測報告仍停留在“定性”階段,因此在文章中明確發出了強烈呼吁——應重視自身抗體的精準定量檢測?。?!
其次,為了更好地闡明自身抗體定量檢測臨床價值的重要性,作者還從疾病診斷、療效監測和疾病復發預測等三個方面分別展開討論。從疾病診斷的角度來看,作者引用了包括美國風濕病學會(ACR)和歐洲抗風濕聯盟(EULAR)等風濕免疫疾病臨床分類標準的角度,詳細說明相關自身抗體在疾病分類標準中的分值及權重。強調了自身抗體定量檢測對于風濕免疫疾病診斷的重要價值。而在療效檢測方面,作者在肯定自身抗體量值水平對療效檢測發揮重要作用的基礎上,尤其強調自身抗體量值水平的改變與患者個體以及相關治療方案和措施有關的觀點,而且自身抗體量值水平改變對于治療監測的價值和作用絕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持續監測”。上述觀點的提出也為臨床實踐中,部分患者在接受治療后出現自身抗體量值水平未見顯著變化的現實提供了一種思考的方向,避免臨床醫生進入否認自身抗體定量檢測臨床價值的理解誤區。在疾病復發預測方面,作者提出了該論斷仍然具有爭議的觀點。與此同時,作者也補充強調不同抗體在不同疾病復發預測的價值可能存在差異,而且對于疾病復發的預測也不能僅僅依賴自身抗體量值這一單一指標,而應該結合其它更多的臨床指征來綜合判斷和分析。
最后,作者還針對自身抗體定量檢測技術的發展以及可能存在的挑戰提出了相關的見解。其中,在針對自身抗體檢測技術方面尤其強調了具有全自動、定量、隨機上樣和靈活組合等特點的化學發光方法的優越性。在國家加強醫??刭M以及強調深化個體化醫療改革的大背景下,化學發光檢測方法在實現自身抗體的精準、快速、定量和個性化檢測的同時,更有助于各層級醫療機構踐行和順應國家醫療改革的大方向。
誠然,自身抗體定量檢測在國內風濕免疫領域正處于不斷普及的發展階段,許多問題和挑戰仍亟需解決,包括醫療收費的制定、檢測方法的標準化和抗體量值溯源性等顯著問題。上述問題的解決尤其需要提倡醫療機構、科研院所和科技企業等多方面以“產學研“相結合的方式不斷努力。但整個行業絕不能“因噎廢食”,對存在的問題卻視而不見,繼續停留在”定性“檢測的階段而固步自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