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創業 |
|
等級:論壇騎士(三級) |
積分:2142分 |
注冊:2016-1-29 |
發表:767(285主題貼) |
登錄:1946 |
|
|
李嘉誠又被罵,我又想起了胡鞍鋼…… |
2018年元月,清華大學胡鞍鋼教授發布《中國國情報告》震驚世界!尤其震驚了中文互聯網輿論!胡鞍鋼教授用數據分析證明:中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等主要指標已經分別于2012、2015、2013年完成了對美國的超越。“厲害了,我的國!”堪稱石破天驚!引發眾多指責和嘲罵。
胡鞍鋼真的錯了嗎?這個報告誤國誤民嗎?罵的人很多,
但至今還沒看到有誰認真的分析指出胡教授哪些數據錯了、哪些方法錯了、哪些計算錯了……批評都是意識形態層面的謾罵和抖機靈。這樣搞好嗎?
鏈接《胡鞍鋼下了一盤很大的棋,你們不懂!》
如今的中文互聯網輿論氛圍,似乎已經反轉:誰要說中國不行,那他就是跪久了!就是美吹日精!就是洋大人的狗!
不知胡教授作何感想……

2025年3月,李嘉誠家族企業228億美元賣掉43個港口給美國企業,消息滿天飛,并與特朗普欲強占巴拿馬運河的事情扯在一起,套上中美博弈的政治因素,很多人紛紛解讀為李嘉誠拋售戰略性資產背刺中國。
但是,國內資本集團或港口航運集團,尤其是國有企業,有沒有參與收購報價?報的啥價?沒有任何信息。事情發展到國家部委用媒體喊話這個層面,著實蹊蹺……如果覺得這些資源十分重要,應該不惜代價保住,那么應該采取哪些辦法呢?出錢么、出力嗎(銀行、外交,有沒有表示“與長和集團站在一起”哪怕口頭聲援呢)不知道,好像沒看到,只看到一篇篇檄文被轉發,引來各種解讀。這一套“組合拳”倒是讓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美國威脅帶來的重擊!
那么:
這2港口被美國貝萊德收購了就會限制中國船舶停靠嗎?
——不會,除非貝萊德瘋了!貝萊德在中國有巨大的商業利益。且貝萊德本身就是長和集團的股東。
中國船舶就過不了巴拿馬運河了嗎?
——不會,除非巴拿馬政府瘋了!
巴拿馬運河上由美國企業控制的設施及港口還有哪些?
——美國企業有2個港口+1個物流園+1家拖船公司+部分船閘機械設備提供商。
巴拿馬運河港口當年是如何被李嘉誠拿下的?
——全球招商競標。
巴拿馬運河上還有其他港口,中資企業為什么不拿下?
——商業考慮,參加競標了,感覺不劃算!
我大致整理了一下近年巴拿馬運河管理局公開發布的招商信息:
2015年,巴拿馬運河太平洋港口(Puerto de Panamá Pacífico)啟動全球招標;
2018年,巴拿馬科隆集裝箱碼頭(CCT)擴建及運營啟動全球招標;
2021年,巴拿馬城老港(Puerto de Panamá)港口升級及郵輪碼頭經營權全球招標;
2023年,巴拿馬科隆自貿區(Zona Libre Colon)倉儲物流園經營權啟動全球招標;
中國企業為什么不全力拿下這些項目?
為什么是李嘉誠早早拿下這2個港口?
其實今后巴拿馬還會發布這類招商,中資企業要不要全力以赴?不惜代價?
除了巴拿馬運河,還有蘇伊士運河、基爾運河……
還有馬六甲海峽、霍爾木茲海峽、曼德海峽、直布羅陀……
都是重要的國際貿易航道,相關港口中資企業要不要全力以赴?不惜代價拿下?

我覺得,商業的歸商業,對方如果不按規則要非法亂來,那就是055大驅和遼寧艦們去巡航的理由了!商人們要有眼光,在商言商;軍隊要敢于亮艦,敢于強力維權!
文明之師——全球有目共睹!
威武之師——還需實踐展示!
各歸其位,各謀其事,這樣比較好!

李嘉誠先生在商業領域的卓越成就舉世公認,他擁有敏銳的商業嗅覺,能夠迅速捕捉市場變化和潛在商機;決策果斷,不拖泥帶水。同時,在思考商業問題時,始終保持著高度的理性,權衡利弊,追求利益最大化和風險最小化。
以李嘉誠賣掉除中國之外全球43個港口這一決策為例,背后有著復雜而深刻的考量。
從商業理性角度出發,這些港口在經濟環境變化的大背景下,現金流狀況不佳,資產優質程度下滑,繼續持有面臨收益減少甚至虧損的風險。基于對資產價值和未來收益的理性評估,出售這些資產無疑是規避風險、實現止損和資金回籠的明智選擇。
然而,這一決策也確實受到外部因素的顯著影響。特朗普關于巴拿馬運河被中國控制的不當言論,引發地緣政治層面的壓力。面對國際政治環境的不確定性,李嘉誠憑借豐富的經驗和前瞻性眼光,預判這些海外港口資產可能因政治因素陷入困境。為避免潛在風險,最終做出出售決策,充分體現了商業理性與外部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然而,李嘉誠出售港口事件,在國內引發了兩派截然不同的觀點。
一派從理性與純粹商業角度出發,認為李嘉誠的決策符合商業邏輯,無可厚非;
另一派則從道德和愛國層面指責他,認為他的行為是不愛國甚至賣國的表現,將他與任正非進行對比,強調任正非帶領華為在面對美國制裁等重重困難時堅守不退,彰顯出高度的愛國情懷和民族擔當,而李嘉誠卻在外部壓力下選擇拋售資產,兩者形成鮮明反差。
在我看來,對李嘉誠先生出售港口資產這一事件,需進行全面、理性的分析。從合法性角度而言,若資產交易完全符合當地法律法規以及國際商業規則,我們就不應在超越法律的層面進行指責。只要商業行為在合法框架內運行,就應尊重商人根據自身利益做出的決策。這也是北京“民營企業家座談會”的核心思想吧?
從愛國角度分析,這種指責缺乏足夠依據。李嘉誠的企業是香港特區的企業,海外投資與出讓,屬于正常商業拓展行為。當初投資時無人將其視為愛國行為加以贊揚,如今項目面臨風險選擇出售卻被指責為不愛國,雙標評判,顯然不合理。當資產處于危險境地,商人出于自保考慮出售資產,是本能反應,也是商業理性的體現。
若要求他在困難面前堅守資產,就應有人或機構提供支持,共擔可能的損失,但有沒有呢?或許這一場輿論風波之后,會有吧?
如果你(大眾\社會\國家)覺得這資源十分重要,應該不惜代價保住,那么你會采取哪些辦法呢?出錢么、出力嗎(銀行、外交,有沒有表示“與長和集團站在一起”哪怕口頭聲援呢)不知道,好像沒看到,只看到一篇篇檄文被轉發,引來各種解讀。這一套“組合拳”倒是讓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美國威脅帶來的重擊。
如果是美國動用國家力量,脅迫中國“商人”賣出港口,我們應該“打”美國啊!咱都來口誅筆伐“受害者”李嘉誠干啥?這愛國“聲討”是不是搞錯了對象?實在不行“大公報”們出個價,把港口先收了啊,如果出價了李嘉誠不賣給你,而是賣給貝萊德,那他確實不厚道!再罵他!
將李嘉誠的港口業務與任正非的華為對比,雖有一定話題性,但兩者所處情境和面臨問題有著本質區別。華為作為高科技企業,在通信領域掌握核心技術,其發展關乎國家科技戰略和信息安全,國家給予支持是從戰略層面考量的,且明確給予了強力支撐。華為面對美國制裁,憑借技術實力、創新能力和堅韌精神積極應對,為國家爭得榮譽,樹立了中國科技企業的榜樣。
但不能因此就簡單認為李嘉誠出售資產就是“背刺國家”的行為,不同企業性質、業務范圍、市場環境和外部壓力各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論。更關鍵的是:港口業務是特許經營、有年限、只有經營權、沒有所有權,就是個“二房東”這確實是商業項目。政治問題是特朗普政策附帶來的。

(中國在秘魯建設的錢凱港2024年年底開通,是一個現代化智能港口,效率超高。巴拿馬運河近年因干旱導致通航能力驟降,貨輪排隊時間長,單次通行費更是有增無減。而錢凱港無需支付運河費用,節省成本,這對于全球大宗商品貿易而言,無疑是一個極具吸引力的優勢)
如果后面美國拿下相關港口的控制權、甚至真的控制巴拿馬運河,美國有可能會針對我國的海運企業或者是貨物,征收更高的通行費,甚至有可能直接拒絕通行,從而為美國歐洲的北大西洋內循環經濟圈供應鏈的建立創造條件。美國要這么干,即便你保留下2個港口,其實也扛不住,因為運河上不止這2個港口,且運河是運河,港口是港口。
對于北美地區的貿易來說,如果美國不愿意進行,那就不做也罷,強扭的瓜不甜,上趕著的不是買賣。主要貿易是對美的,你留著2個港口也沒有生意,有什么意義?
“在商言商”其實是理想化的,對于巨頭就更難了!因為很多商業決策茲事體大,影響波及范圍廣,也就不得不考慮周詳。很多時候,企業決策必須考慮社會影響和國家戰略,尤其是大公司。沒有祖國的商人只會淪為沒有父母被人欺凌的孩子,舉世皆然。
鏈接:
幕后故事:巴拿馬運河港口是如何被李嘉誠拿下的?見第6樓
從商業邏輯,解讀李嘉誠長和集團出售港口!見第5樓
李嘉誠在大公報刊登:黃臺之瓜,何堪再摘。到底是什么意思?見第3樓
|
[本貼被作者本人于2025/3/20 13:53:11編輯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