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創業 |
|
等級:論壇騎士(三級) |
積分:2264分 |
注冊:2016-1-29 |
發表:809(302主題貼) |
登錄:2076 |
|
|
假冒央企國企,怎么賺錢呢? |
3月1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交錢就能“戴國字帽”?起底借混改之名牟利的“國企掛靠鏈”》的新聞報道。多家媒體也相繼發布披露,曝光假國企再次成為熱門新聞!
據新華社的報道,一個犯罪團伙借助掛靠方式對外以“中字頭”央企面目示人,借混合所有制改革為由,打著“央企”名號騙取困難民企股權和資金,36家被騙民企遍及浙江、安徽、廣東等16省24市,涉案股權、資金數額巨大。

集合多篇新聞報道,整理出了一些核心信息:
一、假冒央企國企,怎么注冊辦理?主要有2種方式:
1、給市場監督管理局登記注冊提供偽造虛假的材料。目前,企業進行工商登記主要是“形式審查”,工商注冊部門主要審核材料齊全與否,而材料的真實性不審核。這給一些不發分子鉆漏洞的空間。偽造公章、簽名、證明材料等十分逼真且齊全,在形式審查下就容易審核通過。
2、與央企國企下屬分子公司的內部人“里應外合”。很多央企層級架構復雜,母公司對子公司的對外投資監管存在漏洞,一些股權信息不透明。很多所謂“掛靠”背后都有一個中間人,犯罪團伙經中間人有償介紹,引入央企下屬子公司成為其股東,每年向上繳納一筆所謂“掛靠管理費”幾十萬元到幾百萬元不等。
二、什么人想要“央企子公司”這樣的帽子?
1、經營遇到困難的民企老板病急亂投醫。以為能靠上央企背景,就能方便去貸款、融資、接項目。
2、地方政府招商引資,對于央企下屬公司十分青睞!
3、騙子,拿到央企子公司這樣的牌子可以謀劃很多騙局。
三、具體怎么搞錢呢?
1、直接再發展下線,收掛靠費。二級掛三、三級掛四、四級掛五,掛靠為下一級公司,市場上掛靠為三級子公司收150萬,掛靠為四級子公司收100萬,掛靠為五級子公司收60萬。可以拿到正規營業執照和公章,工商系統查詢顯示穿透股東是央企。
2、搞招聘騙局。在網上或者外地人才市場搞招聘,依托央企子公司背景,宣稱好的工作待遇。收應聘者面試報名費、入職前培訓費、培訓期間住宿餐飲費。
3、在網上競標再轉包。依托央企子公司背景、包裝宣傳資料高完整,低報價中標,后找其他企業分包,收中間費。
4.廣泛聯絡三四線城市的政府和企業,以央企子公司身份受邀去參觀考察,吹吹牛,騙吃騙喝。
5、借用國資的資質去開展真實業務。比如:給第三方企業進行國企授權,借用賬戶走賬、為民營企業提供融資擔保等操作。過程中安排“保證金、項目管理費、承包經營費、利潤預繳款、公關打點費”等名目,收取錢款實施詐騙。
……
四、很多業務,是騙子騙騙子。
假冒央企事件近年非常多,十分猖獗!2021年“中央企業集體行動打擊假冒國企”成為年度央企十大熱搜之一。當年就有26家中央企業通過官網對外公告了353戶假冒國企。隨后的2021年10月、2022年9月、和2023年4月,國資委官網分別匯總發布了三批假國企名單,總計曝光了823家假國企。
之所以屢屢得手,其背后有多方面原因。比如:一些民營企業規模較小、市場品牌和競爭力不夠,業務低迷;一些民企經營困難、抵押資產不足,要獲得銀行信貸支持較難。在商業往來中若能掛靠國資,通過國企背書來獲得市場信任,可以大幅降低信用成本。
此外,一些領域對民企進入仍然存在限制和隱性的“玻璃門”,有的民企考慮到掛靠成功能增信融資、增強談判地位,爭取項目,于是不惜鋌而走險。掛靠后多少能拿到點項目掙點錢,成為一些民企選擇掛靠的真實心態。
“大樹底下好乘涼”的誘惑,成為一些皮包公司搖身一變成“央企下屬企業”欺詐投資者的慣用伎倆。很多小企業為了競標拿到項目,在投標前掛靠在其他有資質的國企下,如果不去掛靠連投標的門檻都達不到。
五、處罰力度非常弱!騙子們的營商環境非常好!
1、被侵權的央企為何只是公告打假,卻不進一步維權?
央企發現被冒用身份,一般都是發個聲明,卻幾乎看不到進一步打擊維權的報道。估計領導層對“私生子、干兒子、假兒子”在要不要搞他們,有的也是心生忌憚,投鼠忌器吧!
2、最簡單的是通過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以函告各地方工商登記機關,限制使用其身份繼續發展下線開辦子公司登記;同時,已登記的假冒子公司可由登記機關予以吊銷營業執照。那為什么這些假冒國企既然被發現是假冒,很多至今仍然允許一直存續經營呢?疑惑!要撤銷一家假國企,那么難么?
3、現在國資委和央企都在公告打假,依靠公告打假,打擊力度很輕,微不足道。民營企業冒充假央企、假國企,開展非法經營涉及經濟詐騙或者合同欺詐,應該多部門聯合執法,但更為重要的是對造假中介機構的打擊,要開展專項行動。國資委+市場監局+公安局,要聯合執法!
4、在工商登記時,注冊機關對“央企、國企”材料應該實行實質審查。要與集團或國資委對表。現實的情況是,一系列的假國企設立后,才遭遇真國企打假,而若非真國企向工商登記機關提出舉報,被打假的假國企也常常逍遙法外。國家在放松企業注冊制度的大背景下,對特定企業應當嚴把關,進行實質審查。

鏈接:
河北法制報:起底借混改之名牟利的“國企掛靠鏈”
從根源上消滅“假央企”!國資委和工商局要嚴肅擔責!
假央企掛靠生意:掛靠費每年20萬至數百萬,中介稱可建“防火墻”隔離風險
“被打假可平移到其他國企”假國企為何只打假不查封?
離譜!350億元EPC能源項目突然夭折,招標方竟是假央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