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人 |
|
等級:論壇騎士(三級) |
積分:7066分 |
注冊:2006-8-14 |
發貼:2224(1220主題貼) |
登錄:3847 |
|
|
要么牛奶倒河里、要么增加福利讓人民給消費了! |

【這里暗藏著中國經濟的最大悖論】:要做世界工廠,又要拉動內需促進消費,還要提高勞動者福利待遇!
很多人根本不明白為什么當前要提高中國人的福利待遇?
至少要逐漸提高工資+8小時工作制+雙休日。
不是單純什么人道主義或者法制問題。
而是現實的經濟問題!
中國的發展分為幾個階段,前三十年鍛造工業基礎能力,培養產業工人,那時候全國所有人勒緊褲腰帶是為了有資本結余去建工廠,去掌握一些技術,把自己從農業國改造成基本的工業國。所以大家日子都過得緊巴,因為有更長遠的事情要干。
改開前面20多年,就是把產業鏈進一步擴大,利用我們當時最大的優勢——人力資源優勢去掙錢(人口紅利)錢掙回來擴大再生產,提高生產效率,逐步去找更掙錢的產品生產,提高了生產效率我們才能夠在未來有產業優勢,去賺更多的錢回來、更快的提高自己的制造能力。
這時候的血汗工廠什么的都是可以理解的,包括加班什么的都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我們那時候技術上沒優勢,生產效率沒有優勢,產業規模也沒優勢,國內基建也沒有優勢,產業鏈也沒有完全打通。這些商品要具備競爭優勢,只能靠擠壓人力資源這個優勢(勞力多、工資低)。而人力資源優勢,如果只是單純傻干活的人,國家也不會有前途,因為永遠只能在產業鏈低端。所以發展工業的同時,我們也很重視產業工人與高學歷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因此我們的人員素質遠高于很多其他落后國家。
到了本世紀,經過大學擴招和流行各種職業技能認證,人力資源是大批工程師成長起來形成的優勢,同時疊加了幾十年的基建優勢,產業規模,技術突破,物流優勢等等一起互相促進,爆發出來巨大的能量,新世紀這20年不只是人力資源的成功,而是多方面各個角度一起成功疊加出來的中國制造優勢。
那為什么現在要提分配制度改革?要提高人工的福利待遇?
因為整個形勢不一樣了。
新時代有幾個巨大變化:
1、我們制造業成本已經脫節式領先了,對,脫節式領先。各大工業門類里,很多領域已經干掉了國外同行,甚至都沒有外國公司在競爭了,很多行業領域全球前十大企業中國企業占一半以上,甚至前十大全部是中國企業,國際競爭就是國內行業在卷,這是可以提高待遇的契機。當然,有一些領域缺技術突破,這個后面會說。
2、國外市場該占領的已經占領了,剩下的區域,要么對方鎖國,你有價格優勢也不跟你玩,即使讓你進來,也是加了很高的關稅,你一味的價格低,人家關稅幫你加上了,還不如出口賣貴一點。就像這次中歐電動汽車談判:歐洲希望你貴一點,設置最低保護價(保護歐洲本土企業)。要么就是太窮了,目前根本沒有消費能力。
3、全球市場在衰退,衰退意味著什么,意味著我們從國外賺到的錢變少了。
這里有個概念很多人沒有去思考,經濟危機是什么?經濟危機的表現形式就是產能過剩(把牛奶倒河里)東西賣不出去,因為勞動者沒有錢消化這些東西了,這里也有物流成本、交易成本、資源時空錯配等問題。
從改革開放那個階段開始,我們一直奉行的是國內少分配一點,資本集中起來投資再生產擴大規模的路子。如果地球只有我們一個國家,這種集中資本的情況可能早就面臨產能過剩了。但是前面40年,我們在全球有很多市場需要去占領,等于全世界都是我們的市場。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假如生產一萬塊的商品,國內消費者加起來買了3000塊,那我們生產的東西就應該過剩了,但是因為我們出口了7000塊,所以國內依舊是3000塊買3000塊的東西,不會出現大規模的產能過剩,只會出現結構性的過剩。但是現在國外只能買3000塊的東西的時候 ,還有4000塊的產品就過剩了。生意就不好做了。
當年全球貿易不停的增長,這樣干沒什么問題,賺到的資本金回來擴大再生產還能帶動國內經濟進一步快速發展。但是現在這個世界已經不是這樣了,我們工業產能已經沒有這么大市場可以接了。
這時候有兩個辦法:
一個辦法是跟未來借錢消費,國內房地產拉動經濟的原因。
一帶一路的最大作用其實也是先把錢撒出去,期待一帶一路上那些國家未來經濟發展起來,我們現在投入的財物會得到收益,本質上也是跟未來借錢。
但是目前,國內房地產想要重新啟動不現實,因為居民負債已經不低了,而一帶一路需要時間拉動這條線上的其他國家經濟發展。
那么現在的問題就是得考慮這多出來的4000塊產品怎么處理,誰來消費掉呢?
富人消費的東西、對經濟的拉動常年是比較穩定的,這個人群消費力高,但人數少,消費增量不大。但是13億人一天多消費10塊錢,那就是130億。
讓最廣大的普通人消費,才能有增量,才能把經濟內循環發展起來。但是經濟預期不好,大家并不會增加消費,反而會降低消費。
中國人愛儲蓄,是因為社會保障不到位,大家都有未雨綢繆的心理,其實并不是不愛消費,人口袋里有更多錢自然會消費。
因為前面幾十年整個經濟運轉的邏輯就是鼓勵儲蓄,需要人民把錢儲蓄進銀行從而集中資本投資再生產。到了今天,其實我們資本已經很充足了,但是越來越變得更集中在少數人手里,他們愿意投的領域反而很少。因為剩下的普通人房貸車貸一堆債務,沒有太多結余消費。國內消費不動,國外也消費不動,跟未來借錢也走不通,這個錢沒人出,就沒法靠消費拉動產業擴張,有錢人也不是傻子,市場不擴張他們為什么要投資擴大再生產?
這就是現在的邏輯,我們已經動用了很多手段讓居民消費了,什么以舊換新,什么旅游經濟,各部門想了很多招。但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而且運動式的消費只能支撐一陣子。
現在的情況是,有錢能消費的就那么多人,人數不夠啊!國內外都是如此。
這時候如果我們還按照以前的思路,還在卷生產,非得讓人從干9小時干到12小時甚至14小時,結果只是進一步加速這種向下的循環:生產的越來越多,但是賣不動只能殺價,殺價就進一步縮減人工,縮減人工導致更多家庭沒有錢,買不起東西,生意就更不好做,東西更賣不動,一直處在這種尷尬之中。
需要有一些強力,先打破這個螺旋。這也是國家需要增加投入的原因。
但是國家增加的投入,總有完事兒了的程度,國外如果經濟不起來,我們的結構,造10000產品,國內分3000,國外從原本消耗7000變成只能消耗3000,剩下4000找不到地方賣的情況依舊存在。
國家投入的這個錢,可以短時間消耗掉這3000塊產能中的一部分,但是耗完了還是要面臨3000塊產能過剩的情況,你要么關掉這4000塊產能,要么就得給國內民眾多分配4000塊,讓他們去消耗這部分盈余。
當然,也可以補貼給國外,比如我們雖然造了7000塊東西,但是我就3000賣給你了,也能算消耗掉了。但是這種補貼對中國有什么好處呢?別的國家反而會認為你低價傾銷,給你告到WTO,或給你增加關稅。
還不如琢磨讓中國人自己多分配點錢,把這部分額外的消耗掉!
產品價格還能維持原本的價格,還能培養產業規模,培養產業競爭力。如果國內分配多了,大家多消費,培養了市場規模,反而形成正循環更有錢幫助那些還有一小部分技術沒突破的行業進一步突破。
今天提分配,提減少勞動時間,本質是為了應對新形勢下的經濟困局,而不單單是什么主義什么理想之類的東西。
如果不搞好這個分配,依舊采用以前的模式,這個問題就打不破。
最終就是咱拼死拼活生產,但是7000塊的東西當3000塊半賣半送,相當于原來書里說的把牛奶倒河里沒太大區別。被動的等待未來世界經濟再次強勁,但是到底啥時候強起來,不知道。
當然,還有個更直接的辦法——老美崩了!它占據的大片市場空出來了,那多出來的4000塊又有了市場,讓價格挺住了,不用半賣半送了,那也行。蘇聯崩潰后的20年我們經濟繁榮,也有這個原因。
但是就算熬到老美崩,也需要增加分配,因為增加分配我們才能循環起來氣定神閑的等,不然誰先崩,真不一定。老美也在等我們崩。在這種對局中,更需要我們自己能造血比拼時間。
八小時工作制,為什么也能大范圍提高分配?本質上就是降低工作強度,增加工作崗位,錢就分配出去了,同時工作崗位變多也意味著勞動者議價能力提高,依舊是市場在議價,不影響市場經濟,比搞所謂價格聯盟之類行政措施要順理成章的多。
這是最適合,也最容易讓大多數群眾支持的一種搞分配的模式。
我知道有人其實本質上擔心八小時工作制會養懶漢。實際上要達到養懶漢要達到的條件太多了。并不是一個八小時工作制就能養的,而且現在這種經濟下,趴那吸血的比懶漢還要惡劣的人群也不少。
你要讓人積極起來,得先讓人有奔頭,一味地壓縮壓縮在壓縮,并不能讓人積極起來,反而會把腦筋動在如何坑蒙拐騙吸血上。反而引發很多社會問題,就說男女對立的問題,有某些勢力煽動的問題,一定程度上也是因為存量市場放大了人性的問題。
反而不搞這個,錢在富豪手里越來越多,他擔心肉會沒了,會想盡辦法把資產轉移。相當于肉不爛在鍋里了。圖2關于肉爛在鍋里的問題。
說一千道一萬,就是多出來了4000塊的產能,國外消費不了了,你要么關掉這4000塊產能、要么國內人民給消費了、要么像牛奶倒河里那樣扔了。就這幾個選項,選一個唄。跟所謂的理想,所謂的主義,也沒那么大關系。
 |
|